芭蕾簡史
芭蕾(Ballet)通常指的是「芭蕾舞劇」。它是一種包含舞蹈、音樂、 戲劇、佈景、道具、燈光、服裝的綜合藝術﹔而「芭蕾舞」則是芭蕾舞劇中的舞蹈部分。芭蕾舞強調人體的幾何線條中直線與曲線的和諧﹔其美學與技術要求則訴諸輕盈、優雅、高貴、外開、明確等要素。芭蕾舞的「註冊商標」是硬鞋、短裙(Tutu)、和大雙人舞的表現方式。但這些「註冊商標」是芭蕾舞發展四百多年後的結果,它的最早雛型其實是一種由流行於歐洲宮廷、由身著笨重服飾、腳踩有跟平底鞋的貴族們自娛娛人的社交舞。
芭蕾舞源於義大利—Ballet一字便是源於義大利文的Ballo,是「跳舞」的意思。它的早期形成是十五世紀時,由義大利宮廷舞與街頭遊行表演的混合而成。後來這種表演方式被帶到了法國,規模變得更大、更豪華,並賦予政治涵意。於是,一種以希臘、羅馬神話為內容,融合了舞蹈、音樂、戲劇、及詩歌,場面奢華的展演方式,便被用來炫耀法國宮廷財富,和國家權威的手段。之後,為了更有效地達到這個目的,加上法國皇室(尤其是法王路易十四)全力的支持,芭蕾便在十六世紀和十七世紀之際,逐漸往職業化和劇場化的方向發展。到了十八世紀,芭蕾舞的技術與知識逐漸累積豐富,而其形式也日益規範、標準化。當時,芭蕾舞技術的發展與術語的訂定,幾乎完成掌控在法國人和義大利人手中。
到了十八世紀末,芭蕾被傳到歐洲其他各國及俄國,不久便成了當時皇室貴娛樂與族附庸風雅的必備。也就在那時,正當芭蕾處於「浪漫時期」之末,芭蕾在歐洲逐漸式微。相對的,此消彼長,在法人與義大利人的協助下,在接下來的「古典時期」之際,芭蕾卻在俄國達到了一個發展的高峰。當時由法人馬留士.佩提巴(Marius Petipa)所編排之經典舞碼例如〈天鵝湖〉(Swan Lake, 1877)、〈睡美人〉(Sleeping Beauty, 1890)、〈胡桃鉗〉(The Nutcracker, 1892)等,仍然受到今日觀眾的喜愛,更是當今世界各大芭蕾舞團必備的保留舞碼。
到了二十世紀,芭蕾更隨著歐洲移民而傳往美國、澳洲、加拿大、南非。後來傳播至南美洲,甚至及亞洲各國,包括日本、菲律賓、大陸與台灣。如今,芭蕾已經是一種國際性的表演藝術,而其科學而嚴謹的訓練系統也普遍地被其他舞蹈形式,甚至各種重視美感的運動項目如體操跳水,當作一種基礎的動作訓練。